联盟资讯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联盟资讯

人形机器人机遇与挑战青年科技沙龙成功举办,共商人形机器人发展新机遇

2025-11-20 11:01:43

WechatIMG9.jpg

89a28f7f6b58ed9ce488a5c5c0d3a6bf.png

2025年11月19日上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与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人形机器人机遇与挑战青年科技沙龙”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二层万寿山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机器赋能·智造未来”为主题,汇聚了高校学者、科研机构专家、企业代表及青年科技人才,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路径。
图片

在活动中,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张兰英老师详细介绍了市科协在服务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系统化布局。中心通过“青年科技沙龙”、“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高创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和奖项,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图片

在专家报告环节,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议题发起人陈晓东教授以《人形机器人的机遇与挑战》为题,进行了发言。他结合机器人大赛、马拉松赛事机器人运动会等现实案例,生动地剖析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技术为机器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交互与任务理解能力,但如何在复杂现实中实现稳定可靠的运动控制、突破成本瓶颈及构建伦理安全框架,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图片

随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张伟民在《人形机器人研发历程与思考》的报告中,系统回顾了国内外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北理工团队二十多年的研发心得与最新进展。他深入分析了人形机器人在硬件集成、运动控制、能源动力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并展望了具身智能与多模态感知融合的未来方向。他特别指出,当前机器人的“大脑”发展迅速,但“小脑”与肢体协调能力仍需加强,电池安全、核心器件优化与成本控制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图片

活动的“青年人才快闪报告”环节成为一大亮点。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的十位青年科技人才,依次登台,在五分钟内精炼展示了他们在机器人变刚度驱动器、新型轻量化材料、三维视觉与触觉感知、具身智能算法、边缘计算平台、农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软件等前沿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创新思考,充分展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活力与创造力。

图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冯仰刚介绍,其团队专注于可穿戴机器人的驱动技术,核心成果是变刚度、变阻尼及无源驱动器,能回收人体能量为机器人供能,相关研究已发表于《Nature》子刊等顶级期刊。团队正积极融合AI算法以提升关节性能,并肯定了国产关节部件的快速进步。

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介绍了其团队面向人形机器人轻量化需求研发的新型磁性复合材料。该材料通过磁场定向排列技术,将磁性颗粒与短切纤维嵌入塑料,成功将普通工程塑料强度提升约80%,成本可控,并适用于3D打印制造。此外,团队还利用该材料的磁响应特性开发4D打印技术,应用于柔性抓取、机器人表情生成及变刚度足端等场景,正与产业界合作推动技术落地。

图片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张东聚焦化工行业高危场景的机器人应用。他指出,当前轮式与足式机器人在应对化工厂楼梯、高塔等复杂环境时存在局限,而人形机器人因能直接使用人类工具、具备更强环境适应性,是未来危险环境巡检与操作的重要方向。他同时指出稳定性、可靠性与续航仍是当前主要挑战,但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十年如扫地机器人般普及充满期待。

图片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张晓平分享了其团队在机器人认知学习领域的长期研究。团队核心致力于模拟脑认知机制,融合脑科学与行为科学,开发具备情感影响机制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路径规划、机械臂控制、四足机器人技能学习等领域。当前研究重点包括:人形机器人场景认知与理解、基于软体技术的足端行走优化、机器人味觉感知等,旨在通过通用的认知学习算法提升机器人在多场景下的适应性与交互能力。

图片

清华大学陈睿研究员聚焦于人形机器人上半身的操作问题,致力于提升其在复杂场景下的通用操作能力。研究围绕三个核心展开:一是三维视觉感知,旨在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和提取三维环境信息;二是新型触觉传感器的研发与仿真,以弥补纯视觉在精细、鲁棒操作上的不足;三是操作策略学习,核心在于融合视觉与触觉信息,形成更稳定、精细的操作能力。目前正着力于开发能同步采集视觉与触觉数据的新型设备,为具身智能提供关键数据基础。

图片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员赵健研究员分享了团队从无人机向人形机器人领域探索的研究路径。在具身智能方面,团队实现了无人机厘米级精确定位、多机协同3D打印等关键技术,并进一步研发"无人机+机械臂"系统用于空中搬运与救援。针对机器人形态多样性,团队正开发适配不同场景的通用端到端控制系统。同时,团队重点关注大模型安全问题,深入研究指令过滤与伦理风险控制,为机器人可靠应用提供保障。

图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王昊研究员聚焦大田农业机器人研究,致力于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团队重点攻克在开放非结构化农田中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的技术难题,研究方向包括:通过交互式人工智能让机器学习人类作业经验;运用强化学习实现规划控制一体化,提升机器自主优化能力;开发群体智能技术,实现多机协同作业调度,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升级。

图片

中科院软件所高级工程师高航致力于研究大语言模型及多模态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其核心工作是利用大模型的强大泛化能力,使机器人能在零样本或少样本条件下快速适应多种工业场景,从而解决传统机器人因任务变更而带来的高成本重构问题。目前,团队正积极推动相关模型的国产化适配,与华为合作攻关底层框架的部署挑战。

图片

浪潮信息李茹杨经理正致力于攻克人形机器人高算力主控制器的关键技术。团队聚焦于硬件算力平台设计,重点解决机器人受限场景下的高算力、低功耗、低延迟推理难题。针对当前算力利用率普遍偏低的问题,团队正与芯片厂商协同优化计算核设计与调度策略。同时提出创新性的任务分解方案,建议将复杂模型拆分为多个专用小模型协同工作,并探索线性Attention等新机制在硬件层面的实现路径,以全面提升系统效率。

图片

青托人才发言后,议题发起人陈晓东教授对十位青年人才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逐一肯定了各位青年学者在硬件、软件、材料、控制等不同方向的创新工作,特别赞扬了他们展现出的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陈教授表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国家新质生产力最有力的后备人才,并鼓励他们加强合作,勇担重任。

 主题交流与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们分别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应用场景、产学融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度对话。《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副主编王伟从行业观察者角度分析了市场趋势;企业代表则从应急救援、反无人机系统等具体需求出发,提出了对机器人技术的迫切期望与合作意向,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现实切入点。

图片

活动最后,议题发起人陈晓东教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他鼓励青年人才勇于探索,加强合作,并将创新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作为本次沙龙的主办方之一,将持续发挥产业平台的桥梁作用,为科技人才提供从技术转化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服务。联盟将通过举办相关活动、促进产学研对接、提供应用场景验证等方式,助力科技人才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共同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END

联盟简介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是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指导下的,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联盟是为适应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而发起成立的,由热爱机器人产业,积极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做贡献及相关装备研发、制造、服务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用户单位和其他相关机构自愿组成的一个整合机器人产业资源,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

秘书处联系方式:

盟小萌18600162481(微信同号)


图片


添加群主,申请加入特种机器人行业交流群,添加群主时需备注“称呼+单位名称+职位”(无备注,不添加,仅限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

上一篇:“传承人民兵工精神”主题党日活动成功举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