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资讯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联盟资讯

像人一样灵巧的手,要过“神经信号”这一关

2020-07-19 07:00:00

联盟图标.jpg

 

--联盟创新风采系列报道之三十六

如果你有空,得到机会,去参观北京理工大学的“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一般会被邀请到展览室,形象生动地展示和解说着,这支团队多年来在人工智能和特种机器人方向的研究成果。

正面图.jpeg

有些,是“原理样机”;有些,是持续叠代样品的连环呈现;有些,则只能通过屏幕上的视频,一睹它美妙的风采。

在一张绿绒布的桌子上,放着一只机器人的“灵巧手”,它由电机、电路、传感器等元器件组成;它的旁边,还放着一个“手套”,它可以让手看上去更像人手的外貌。

如果你正好碰到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张伟民教授,他会帮你打开桌子正后方墙上的大屏幕,播放前不久才录制好的这只灵巧手的“技能表演”的短视频。

在短视频里,一个失去了一只手的男士,“戴”上这只灵巧手之后,可以灵活地拿起桌上的水,甚至可以把生鸡蛋安全地拿起来。

hc1.jpg

hc2.jpg

“这只手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张伟民会这样自豪地介绍。“比如,我们使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无框电机技术,让电机的体型缩小了很多,这样这只手就不会显得太大个,与人的身体比例更加协调。比如,它可以实现多个自由度,能够帮助人实现很多动作。这只手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领先水平。它最早的技术是我们从日本的合作专家中引进的,经过我们自主消化和创新之后,现在,比日本的同行已经做得更好了。他们前不久还专门购买了我们这样的一只手回去分析和参考。”

当然,这只灵巧手,也是有局限的。目前尚未攻克的就是“神经信号”的收集,进而实现更自如、更精准、更灵活的运动。

要知道,人之所以能够运动和精准地发力,在于人肌肉里的运动神经元,很多信息都靠它感知和传递。大脑依据物体的状态,通过神经元,接收后再给出新指令;给出新指令后,又接收新的回传信息。如此持续进行分析和研判,才可能很自如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动作。

张伟民介绍说,我们的“神经接口假肢团队”,专注于外周神经接口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致力开发具有感觉的高技术假肢和外骨骼系统。目前团队已经解决了外周神经接口的微型化、无线传输和无线供能问题,攻克了全植入式神经接口样机的神经偶联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基于侵入式神经接口的猕猴脑控机械臂实验。后续将探索长期安全植入条件下的力觉、痛觉神经信息编码上行反馈,智能假肢将初步具有类似人体的自然感知和灵活操控能力。

也就是说,目前这只“灵巧手”,只能够实现单向的信号输出,无法依据动作产生的感觉和结果,采集到相应的反向、回传、上行的神经信号,输送回大脑。这样就限制了“灵巧手”的灵巧性。当然,这也是该团队下一步努力攻关的目标,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ha1.jpg

ha2.jpg

张伟民介绍说:“我们这个项目目前工作的核心,是智能仿生假肢的产业化。我们团队通过融合生物医学、机器人、信息等多学科关键技术,致力于研发高性能的商业化智能仿生假肢,帮助残疾人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将针对不同的用户人群,研发不同的智能仿生假肢系列产品。”


上一篇:“严肃内容管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核心基础设施

下一篇:返回列表